首 页| 热点新闻| 基础知识| 风险测评| 国外保密  | 案例分析| 专题讲座| 法律法规| 教育平台| 在线咨询
  • 专项服务
  • 设计TSBPM
  • 商秘基线保护
  • 商秘深度保护
  • IP转移保护

中国工程师苹果窃密重演!

科技MIX  百家号  2019-02-01
 
        苹果,自动驾驶,中国人,硬件工程师,窃取商业机密,FBI抓人,飞回中国前被捕。
        时隔仅七个月,同样的好莱坞大片式剧情再度上演。
        事情最早是由美媒NBC于昨天(1月30日)上午曝出的。这一次,被苹果指控涉嫌窃取商业机密的工程师叫陈继忠(音译,英文名Jizhong Chen)。
  
        按照联邦调查局公开的资料显示,去年7月张晓浪(音译,英文Xiaolang Zhang)因同样的原因被FBI逮捕时,陈继忠刚刚入职苹果,担任自动驾驶部门硬件开发工程师一职。
        当然,目前来看,这两件事除了时间上的巧合外,并不存在任何其他的内在联系。
        目前事件中的几方,苹果报警后暂无下一步动作,FBI和陈继忠的律师都选择不回应,只有小鹏汽车发了微博,称“从未收到此人的求职申请,也没有与该人士进行任何有关招聘或业务方面的接触。”
        我们从多家媒体的报道中,拼凑出了事件的大致经过。
 
 
        在工区拍照,而被苹果怀疑
 
        苹果的自动驾驶研究始于2014年,代号“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过去几年间,对于这个项目的存在,苹果一直讳莫如深。
        但可以确定的是,过去一年里,苹果的“泰坦计划”进展并不算顺利。这个鼎盛时团队人数高达5000人的核心项目,但由于研发成果不给力,加之受到iPhone销量下滑的牵连,近来经历了数论裁员和转岗,甚至一度传出将被关停的消息。
 
  
        参与“泰坦计划”的员工又被苹果分为两类:普通员工,和能够接触到机密的核心团队。陈继忠就是这1200名核心员工之一。他于去年6月加入苹果,隶属电气工程团队。
        而陈继忠开始被苹果“盯上”则是在今年1月份。
        根据FBI资料,今年1月11日,陈继忠被另一名同事看到正拿着相机,在办公区域内一些非常敏感的地点拍照,这位同事觉得他的做法十分可疑,便向公司举报了他。
        之后,苹果便开展了对陈继忠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他的个人设备上存有2000多份内部文件,包括自动驾驶项目手册、设计图纸,原理图等。此外,还有他在苹果大楼内拍摄的照片。
 
 
 
        其中最敏感的,是一张自动驾驶车辆线束装配图。
        和电池、激光雷达这些硬件比起来,线束装配往往是被外界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作为汽车IT的核心元素,它是车辆效率和安全的关键。尤其对于自动驾驶而言,优质的线束是必不可少的,若是连接部件的线束出现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对于这些文件,陈继忠自己的解释说,在12月被公司列入PIP计划后,他才备份了这些资料,目的是为了日后帮助自己找工作。
        PIP项目全名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绩效改进计划”。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不少外企,被执行PIP只能说明一件事情——上司对你的工作业绩非常不满意,如果不在短期内提升,就离被裁员不远了。
 
 
 
        陈继忠确实申请了一份苹果内部调岗的职位,但苹果称,他隐瞒了两份外部工作申请,其中一份,便是一家中国的苹果直接竞争对手,也就是大家纷纷猜测的小鹏汽车。
        在飞回中国之前,陈继忠的请假理由是“要回去看望生病的父亲”。但在预定行程的前一天,他被FBI逮捕。
 
        自动驾驶,商业窃密的重灾区
 
        苹果对于知识产权以及内部机密的把控,向来都以严格著称。
        无论任何项目,凡是参与其中的员工都必须签署保密协议,对于一些未发布的产品,甚至都会被要求用黑布进行遮盖。
 
 
        据一份此前的报道称,2017年,苹果共抓了29名“窃密者”,其中更是有12人因情节严重而被起诉逮捕。
        去年4月,苹果曾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警告员工泄露机密的严重后果,大意是:“苹果会依法严惩泄密者,向媒体纰漏信息的工作人员将失去一切,对其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如果苹果的指控属实,苹果的工作不保是小,陈继忠还有可能面临最长10年的监禁,最高罚款25万美元,这与之前张晓浪案件所面临的诉讼一致。 
        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了窃密案件频发的重灾区。最著名的莫过于Waymo和Uber那场旷日持久的世纪官司。
 
 
 
        最终双方都难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尤其是Uber,因为在这场官司中处于被告地位,在将近一年的事件中,Uber的整个自动驾驶事业部几乎完全停滞,没有任何进展,错过了在行业中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事件的中心人物,曾被硅谷自动驾驶界公认为“鬼才”的安东尼·莱万多夫斯基,虽未遭到刑事指控(因为Waymo起诉的是Uber,而非个人,因此莱万多夫斯基才得以全身而退),但最终也难逃名誉扫地的局面。
 
 
 
        此外,还有在国内创业圈更加沸沸扬扬的“百度诉景驰”一案。
        2017年4月,王劲从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离职,在硅谷创立了自动驾驶公司景驰。2017年底,百度以侵犯商业机密为由,起诉了王劲创办的景驰公司。诉讼的最终走向,以王劲出局,景驰被百度“招安”而告终。
 
 
 
        知识产权一直是各国和各大科技巨头高度重视的领域,而在过去一年,这个问题似乎在自动驾驶行业被无限放大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可能就是自动驾驶人才短缺严重。
        过去几年,从传统车厂到科技巨头,无不在加紧自动驾驶的布局,同时创业公司层出不穷,获得大量资本的扶持。相比之下,据工信部统计,我国现有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不过区区5万。
        巨大的人才缺口,给了自动驾驶领域员工更多的跳槽空间和机会,尤其是有硅谷背景的工程师,经常会收到国内创业公司几倍年薪的“挖角”。
 
 
 
         而大量的人员流动背景下,携商业机密跳槽,或是到新公司后,“无意间”使用了老东家的技术,这些窃密事件发生的概率,自然也随之上升。
        知识产权一直是科技行业高度重视的领域,从各家科技公司的互不挖角协议就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而参与其中的雇员对于公司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亦能伤己,对商业窃密的零容忍存在必然性。
        当然,2017年苹果抓获的29名“窃密者”没有引起如此的风波,上面两个例子也没引发如此关注,可见这次事件并非窃密本身这么简单。
        事件敏感点在于,它们牵扯到了两国的利益,而且在中美贸易战暗流涌动的当下,也很难不让人产生阴谋论的怀疑。
 
 
 
        在《人工智能简史》一书中,讲到第五代计算机失败的教训时,有这样一个案例:
        当年研发第五代计算机时,日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借此摆脱信息产业里山寨的帽子。
        对比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处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本国制造业正在长足进步,很多人也相信,自己的发展确实在威胁美国的地位。
        然而故事的结局,超车心切的日立和三菱高管,最终因窃取IBM的商业机密而被判刑,日本自此在软件方面大幅落后世界。
        拿到现在来看,这个故事颇有几分预言的意味,学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是每个人、每家公司和每个国家的毕经阶段。
 
 
 
        对目前暗流涌动的国际形势,那些掌握核心机密的人和普通人并不一样。他们身处涡流中央,更加敏感,也更加脆弱。虽然这次的商业窃密事件尚未定论,但这名暴露在闪光灯下的华人或许并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我们无法左右国际形势,无法左右科技公司对华人工程师的看法,中国威胁也无法阻挡。在当下,我们能做的,只要约束好自己,知法懂法、不踩知识产权的底线。
 
  • VIP专享
  • 泄密风险测评
  • 风险比对
  • 泄密案例